没关系,是爱情啊
来源: | 作者:yoparty | 发布时间: 2020-03-02 | 32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01


月晕和幻灭



初识时,曾经笑起来让你觉得全世界都被点亮的人,热恋时,曾经让你觉得时刻都想围绕在TA身边的人,也会在时间的流逝和琐事的消磨中,逐渐变成一个跟你说句话都让你不耐烦的人。


《亲密关系:通往灵魂的桥梁》中把这样的两个阶段叫做“月晕期”和“幻灭期”。“月晕期”这个词应该是来源于“晕轮效应”这一概念,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,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、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,如果在恋爱关系中,其实就是指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。


我一直觉得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本身是件好事儿,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,不是西施那样的仙女,但我们都有被爱的权利。如果感情本身能给对方渡上一层光环,让我们不比任何人差,好好利用反而能够提高彼此的关系满意度和双方的自信。但它往往也让彼此在幻灭期有极高的落差,很难放弃自己想象中对方的完美,并接受对方原本的样子。


02


爱情是无私的吗?



受到很多影视和文学作品的影响,同时本身也有这样的期待,很小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爱情是无私的,是无关任何条件、要求的。所以往往冲破了世俗眼光和阻碍的爱情故事,才最为人称道。


当我渐渐长大,我明白了,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无私的。即便是为了世界奉献自己的生命这样已经相对非常无私的事情,本质上也有另外一层涵义,就是满足自己的人生观或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。因为我认为做这样的事情是对的、是必要的,不做我会感觉到愧疚、负罪感,所以我选择去牺牲自己。


《亲密关系:通往灵魂的桥梁》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,“当我们真正沉浸于爱中时,我们会很快乐,自然地想要付出。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日常表现,并不是爱,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需求(控制欲、虚荣心、自我验证等)。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,其实在于需求。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,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。想要有重要性、有价值、有用、被赞赏、被接受等欲望,全都衍生自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,我们希望自己不可或缺。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,我们要的是他们证明我们的价值。我们希望确认我们值得被爱。


其实一切事情都是自我中心的,就像我心中好的爱情应该是能让我自己变得更好,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落在自身身上。但我想,爱情是亲情之外,相对很无私的一件事情,因为我们面对一个与我们毫无瓜葛的人,却会想付出自己所拥有的、开心于他的快乐、心疼于他的难过。这样程度的同理心和感同身受,想要发生在除了家人之外的人身上,是很难得的。


我们应该明白,虽然期待着对方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,可对方并不是你自我实现的工具“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,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,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。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,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,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。”


认清自己、学会对抗自私的本能,在索求之前,懂得先因为爱而付出,这不也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吗?



03


幻灭期为什么会有冲突?
一方面,当两个人距离越来越近,彼此自我暴露越来越多,所展示的样子会越来越真实,很多生活中的缺点不再刻意隐藏,这时我们行为模式中本身的问题就会开始显现。


想阅读更多?扫码吧
5元/篇